来自 界面新闻 李如嘉
在香港,出租车以外的网约车服务长期以来都处于灰色地带。

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宋佳楠
近日,高德悄悄在香港上线了打车服务,包括即时用车和接送机服务。
高德方面对界面新闻表示,该服务于春节期间上线,是为了方便内地和香港居民出行的双向互通。
但据已在香港体验过高德打车的用户告诉记者,目前还只能打到出租车,无法呼叫私家车注册的网约车。
高德的打车界面显示,目前在香港有“包车价的士”和“打表的士”两个选项。高德方面称,该服务是与香港出租车车行进行合作,模式类似内地的“巡网融合”(向传统巡游出租车赋予网约功能)。
同为出行平台的滴滴出行也曾在 2018 年正式进入香港,同样以出租车来向用户提供打车服务。据滴滴数据显示,2024 年元旦假期,在香港使用滴滴出行 App 的打车需求同比去年上涨近 450%,出入境口岸、酒店和香港国际机场成为最热门的打车区域。

据界面新闻了解,在香港,出租车以外的网约车服务长期以来都处于灰色地带。只有领取的士牌照的人士才有权拥有及经营的士,而没有营业执照却取酬载客的私家车被称为“白牌车”,涉及非法载客取酬。
但自 1994 年起,香港运输署便停发了香港市区和新界的出租车牌照,之后又不定期地公开招标发放牌照缓解交通拥堵状况,1998 年后再无增加。目前,香港的士牌照总数稳定在 1.8 万左右,在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已成为了一种投资炒卖工具。
1986 年,香港市区的士牌的价格为 30 万元港币,至 2008 年被炒至 350 万元港币,其后价格逐年攀升,2015 年更是创下了 720 万元港币的“天价”。疫情期间,的士牌价低迷,虽然通关后有回暖,但今年以来又呈跌势,根据香港的士交易所(HKTEx),最新价格已跌破 330 万元港币。
2014 年网约车平台 Uber 进入香港市场,广受欢迎,但却因平台上存在大量“白牌车”揽客引来出租车界的不满。
这些白牌车经营成本远比出租车低,包括无牌费、无保费,亦无须每年验车,出租车业界认为这构成了不公平竞争,对从业者的生存空间造成挤压。由于运营不合规,警方也多次以非法载客取酬检控白牌车司机。2015 年 8 月香港警方突袭了 Uber 香港办公室,并以“非法载客”名义逮捕了 5 名司机。但直到现在,Uber 上的白牌车依然在香港可以正常运营。
“目前主流的打车软件就是 HK Taxi 和 Uber,HK Taxi 只能叫的士,Uber 上的士和网约车都可以选。”香港居民胡先生向界面新闻介绍,“比起传统的打电话和直接拦车,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通过平台叫车。年轻人会更喜欢网约车,因为司机年轻、车型选择多、服务好。出租车就是性价比更高,比网约车便宜 20%左右。”
2015 年开始,香港出租车业界因不满政府打击白牌车不力,曾多次发起慢驶、罢驶及请愿活动。去年 11 月,多个香港出租车业界团体因此计划罢工 3 小时,逾 500 台出租车参与行动,最终疑似受场地问题影响并未成功。
有许多香港市民认为,香港出租车经常拒载、不合理收费,网约车更能够满足出行需求。但香港政府也提示,乘坐这些无牌经营的车辆,一旦出现意外乘客可能无法追究责任。
对于游客来说,在香港打出租车也存在一定的不便。
“在香港直接打的士需要准备现金港币,只有一些新车可以扫码支付,司机普通话普遍不太好。”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前往香港出差的奇先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而对于内地用户来说,滴滴和高德在香港最大的优势是可通过已绑定的支付方式用人民币直接结算,省去了货币兑换环节,平台派单也解决了沟通问题。
不过,胡先生强调,虽然目前在香港可以使用滴滴打车,但是平台上车辆很少,只有距离较远的订单会比较容易叫到车。他目前还没有看到高德在香港打车业务方面的宣传。
对于低调进入香港的高德来说,在网约车服务受限的情况下,如何与本土打车软件,以及早期进入市场的 Uber、滴滴等对手进行竞争,将是其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